多因素影响二季度国际油价
因素一:全球石油需求季节性回升。
今年第二季度,预计全球石油需求环比提高80万桶/日,达到1.026亿桶/日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支撑。一是美国经济表现强劲,支撑石油需求增长强于预期。今年以来,美国经济数据总体表现强劲,经济“软着陆”预期进一步增强;同时,在全球石化市场低景气周期背景下,美国乙烷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,助力美国化工用油需求增长。4月以来,美国石油需求同比增加30万桶/日,增长值比5年均值高出80万桶/日,炼厂原油加工量保持近5年高位水平。预计第二季度,美国石油需求同比增长30万桶/日。二是中国经济运行良好。今年第一季度,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9.62万亿元,同比增长5.3%,环比增长1.6%。预计第二季度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呈现季节性增长,环比增长100万桶/日,至1605万桶/日。
因素二:OPEC+持续减产限制供应增速,但6月会议结果不及预期。
全球石油供应环比上升。美国、加拿大、巴西、圭亚那等非OPEC+产油国增产,带动世界石油供应保持增长,预计第二季度全球石油供应环比提高60万桶/日。
OPEC+持续减产托底油市。2023年底,OPEC+决定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额外自愿减产约220万桶/日,总减产量达到586万桶/日,约占全球石油需求的5.5%,随后今年3月进一步决定,将额外自愿减产延长至第二季度,减产保价决心强烈。OPEC+在6月2日的会议中宣布,OPEC+将在今年9月底之前维持当前减产规模(586万桶/日),之后逐步增产,到2025年10月减产规模将缩小至约366万桶/日。OPEC+会议虽然延长了减产期限至今年第三季度,但也明确提出了增产路线图,可被视作OPEC+产量政策转向的重要试探,与会议前市场预期不符,市场悲观情绪释放,造成油价下跌。但会后,沙特阿拉伯、俄罗斯等国家表示,OPEC+将坚持把市场稳定放在首位,不会转向以市场份额为目标,对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,油价上涨。
俄罗斯承诺解决石油超额生产问题。俄罗斯部分炼厂因地缘政治冲突关闭,同时作为OPEC+减产的一部分,俄罗斯降低了原油产量、削减原油出口。预计第二季度,俄罗斯原油产量约910万桶/日,比第一季度减少30万桶/日。
美国仍是重要的供应增长源。美国石油生产商增产动力不足,6月以来美国石油在用钻机数有所回落,截至6月16日当周为488台,比5月底减少9台;美国的原油产量自6月9日当周以来回升到1320万桶/日的水平,油井生产率提高助力原油产量增长。美国能源信息署(EIA)预计,今年12月美国原油产量将达1358万桶/日,相比当前水平提高约50万桶/日;预计全年美国原油产量为1324万桶/日;同比提高31万桶/日,仍将是全球最重要的供应增长来源。
因素三:地缘政治风险外溢效应明显。
第二季度,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升级,地缘政治风险的外溢效应明显并波及中东多个国家,市场担心会导致全球石油供应减少。5月下旬,俄罗斯部分炼厂产能因地缘政治冲突关闭,其炼油和输油能力在短期内受到影响。
文章来源:国际石油网